6月2日消息,早上6时23分,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预选着陆区,标志着人类第二个在月背软着陆的航天器成功抵达预定位置。这一壮举继嫦娥四号之后,再次打破了人类探月史上的技术瓶颈,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艾特肯盆地,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着陆在这样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嫦娥六号的着陆过程需要快速且灵活的反应,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地表情况。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携带了多种敏感器,这些敏感器犹如航天器的眼睛和耳朵,通过光学、微波等不同方式,自动判断着陆区的坡度、坑洞、石块分布等地形,以便选择最优的着陆点。
在着陆过程中,嫦娥六号组合体进行了快速姿态调整,逐渐接近月表。随后,利用自主避障系统进行障碍检测,通过安装在探测器上的可见光相机,评估月面明暗分布,从中选择出大致安全点。在这个过程中,组合体在安全点上方100米处悬停,利用激光三维扫描进行精确拍摄,以检测月面障碍,最终选定着陆点,开始缓速垂直下降。当探测器即将接触月面时,发动机关闭,通过缓冲系统使组合体以自由落体方式达到月面,最终稳稳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据悉,嫦娥六号探测器自5月3日发射入轨以来,已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和着陆下降等多个关键过程。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5月30日,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和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实现了在轨分离。现在,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后,将通过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下,开展太阳翼和定向天线的展开及状态检查、设置等工作,确保一切顺利。
此后,嫦娥六号将开始为期约2天的月背采样工作。采样将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钻具钻取月壤样品,二是通过机械臂采集月表岩石。这种多点、多样化的自动采样方式,不仅提高了采样的多样性和科学价值,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本。
除了采样工作,嫦娥六号还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与分析,尤其是月壤结构分析和其他科学探测任务。这些研究将深化人类对于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理解,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
嫦娥六号的成功着陆,体现了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重大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全球科学界的月球探测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未来,我们期待嫦娥六号带回更多的科学发现,揭开月背南极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