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对外公布了一份有关未成年人游戏消费的新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内首份全面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游戏消费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旨在为解决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退款争议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该文件不仅为相关行政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还细致界定了游戏服务提供者与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消费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这份标准突出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与监护人在保障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权益中的关键角色。文件明确指出,若游戏公司已经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设置了有效的防沉迷系统及年龄验证机制,而监护人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如提供成年人账号、修改个人信息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规避这些限制措施,或未尽到合理的监管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的过度消费,那么应依据防沉迷措施的执行效果及各方责任的具体表现,来确定责任的分配。
根据该标准,责任分配的比例将依据不同情形有所调整。若监护人明显未尽监护责任,导致未成年人多次违规定制,应承担30%至70%之间的责任比例。对于那些反复多次违反规定、故意逃避监管的行为,责任方甚至可能被要求承担全部责任。这种明确责任分配机制,有助于在未成年人游戏消费纠纷中,迅速厘清各方责任,减少争执。
这份标准的出台,不仅是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保护性措施,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还在推动游戏企业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防沉迷系统方面,起到重要鼓励作用。通过强化防沉迷机制,游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减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概率。
同时,该标准也旨在提升监护人的监护意识。数字时代,家庭在未成年人上网方面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标准通过明确监护人的责任,提高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网络行为的关注度,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网络世界中,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网络环境。
此外,该标准对相关行政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也有指引作用。在处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时,标准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便于相关部门快速做出公平公正的判决。这不仅提高了案件处理效率,也增强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的出台,是网络游戏行业自律和规范化的重要一步。有赖于政府、企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建立一个健康、有序、安全的网络游戏环境,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