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行业迎来曙光: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管理规范出台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已经争论了20多年,随着手机支付的便捷化,一些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游戏的极端案例频频登上热搜。许多家长认为责任在于网络游戏,甚至呼吁全面关闭所有网络游戏。但如今,这个问题终于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家长不再是“甩手掌柜”,游戏厂商也不用再当“背锅侠”。

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这是游戏行业首个关注未成年人消费管理和退费规范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了近年来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纠纷的各个争议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对未成年人的消费金额进行了严格限制:未满8岁的用户禁止充值,8到16岁的用户一次充值不能超过50元,每月累计不能超过200元,16到18岁的青少年一次充值不能超过100元,每月累计不超过400元。

对于未成年人充值后的退费纠纷,标准指出了责任划分比例的创新方式。如若游戏公司有合规健全的防沉迷功能,且家长却帮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忽视对孩子的管理教育等情况,建议由过错方承担30%到70%的责任。如果家长出现多次过错行为,可能需要承担全部责任。标准还详细列出了几种常见的家长错误行为,例如将自己的身份证交给孩子用于实名,甚至直接帮助孩子通过人脸识别;明知孩子绕过防沉迷系统仍不加管教,让孩子以成年人的认证身份进入游戏进行充值;疏于管理自己的银行卡、支付账号、密码等信息。

这意味着,此前在未成年人退费问题上一些混淆不清的情况,特别是家长和游戏公司之间的责任纷争,包括如何界定双方责任、如何协商退费金额和方式等,今后都将有明确的规范。这对游戏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未成年人防沉迷的一整套机制将变得更加完善。

2021年初,一封“给马化腾的信”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家长加入了声讨马化腾和网络游戏的行列。其实,网络游戏的问题早已有之,早在2014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就已经超过5亿。网络游戏的核心收益来自于玩家充值,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控,更不用说未成年人了。近年来,围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产生的纠纷,让不少游戏公司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家长认为,小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因此频繁向游戏和直播充值,进而要求全额退款。但游戏公司通常以账号实名认证为成年人为由拒绝全额退款。

尽管游戏公司早已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沉迷措施,但未成年玩家绕过系统限制的现象仍频频出现。有时为了验证操作是否由未成年人进行,游戏公司也只能无奈而为。面对支付手段便捷、游戏下载渠道多样的现状,游戏公司和相关部门仍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努力堵住漏洞。

如今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新标准,明确了家长和游戏公司的责任,为解决未成年人充值纠纷提供了新的指导路径,也为企业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操作标准。长此以往,游戏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游戏行业如果能甩开包袱,轻装上阵,无疑将迎来更健康的发展路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