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被大众频繁使用却往往忽略的数码3C配件——充电头。在去年的上海MWC展会上,我们通过充电头的特色很容易分辨中国和外国的媒体。比如,展会上中间的倍显笨重甚至大如板砖的充电头,通常是日本或韩国的媒体在用。而两边那些设计新颖的充电头,如Pandaer和红魔充电头,则显然是中国媒体的最爱。
近年来,不知道何时开始,各种各样的充电头在国内市场上层出不穷,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在外观设计上绚丽多彩,在功能和价格上也同样追求极致。如此发展确实与大家的出行需求增多有关,为了能充电方便,有一个更便携且功能强大的充电头成为了不少人的必需品。同时,人们拥有的数码设备越来越多,手机、平板、手表、电脑甚至电动牙刷,每个设备都需要充电,自然就需要一个功率大且多插口的充电头。此外,随着iPhone等品牌不再标配充电头,用户必须自行购买,这也刺激了国内充电头市场的蓬勃发展。
例如,某同事拥有一个红魔氮化镓充电头,这款充电头不仅拥有120W大功率和4个接口,还附带酷炫的变形金刚外观,从内到外都极其豪华。然而,国外市场的情况截然不同。不仅充电头价格高昂,且功率小得可怜。随手在亚马逊上一搜,出现的第一个毫无设计感的4口充电头总功率竟然只有24W。这导致国外数码爱好者的充电困境尤为突显。
为什么国外的充电头如此大且丑,功能也落后?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市场策略和历史遗留问题。国产手机品牌在充电功率上的提升成效显著,相较之下,国际大品牌的充电功率则低得离谱。举例来说,iPhone 15 Pro Max的充电速度实测最高只有25W,三星Galaxy S24也仅有25W,而S24+和S24 Ultra勉强达到了45W。这两个品牌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43%,成为众多国际品牌效仿的对象,从而抑制了整体充电技术的进步。
一些较小的手机品牌如索尼Xperia 1 V的充电功率仅为33W,谷歌Pixel 8 Pro为30W,Nothing Phone (2)虽达到了45W,但仍不及国内的高标准。唯一一个类似反例是,被联想收购后的摩托罗拉,其moto X40的充电功率达到125W,这显然是在市场上“入乡随俗”。
此外,历史遗留问题与当地电压标准也对充电头设计造成了影响。美国自爱迪生时代起普及了110V电压,改造为220V的难度极大,直接影响了现代高效充电技术的发展。例如,一加10 Pro在美国只能实现65W的充电功率,而其在中国的版本却可以达到80W。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也因电压和插头标准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导致了充电头的大而笨重。
总之,国外厂商由于没有快充需求,再加上地方法规限制,导致充电头普遍功率低、外观丑。希望我们的国产品牌能够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让全球用户体验到高效、美观的充电配件。下次出差,我一定会带上最酷炫的国产充电头,让国外朋友们见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