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材料降价不降车价引道德争议


6月9日消息,在日前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中,多家车企高管围绕“价格战”展开热议,强调“盲目卷价格会导致企业无序竞争”。其中,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了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关于“车企道德战”的观点,表示车企不能在电池材料涨价时涨价,而在电池材料降价时却不降价,并指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李云飞在论坛上直言,电池材料这两年大幅降价,而车企没有在产品定价中体现出这一降价。尤其是部分车企在两三年前因供应链问题、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补贴退坡而纷纷涨价,比亚迪也在这个背景下调整了价格。但是当下,随着电池材料成本的持续下降,却没有相应的车价降低,这种做法对于消费者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在同一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车企之间的竞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价格战,还应覆盖技术等多个维度,尤其要关注道德层面的竞争。杨学良强调,车企需要在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不应在价格战中盲目跟风,这不仅可能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更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李云飞的发言无疑将矛头指向了在电池材料降价后未能及时调整车价的企业。他质问:“电池材料这两年降成啥了,为什么电池原材料成本下降没有在产品的定价里面体现出来呢?”他明确表示,这种做法是对消费者的不道德,并呼吁车企在定价策略上保持透明与公正。

论坛外,比亚迪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新车价格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比亚迪的“秦PLUS低至7.98万元”、“秦L起售价仅9.98万元”成为热议话题。另外,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此前也公开表示,“卷”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积极拥抱市场竞争才能胜出。这些言论无疑彰显了比亚迪在价格策略上的开放与透明。

综合来看,李云飞的发言不仅引发了车企内部关于价格策略的思考,更引起了消费者对保障自身权益的关注。电池材料成本的下降带来了企业更大的利润空间,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既保证企业利润又不损害消费者利益成为各大车企面临的难题。比亚迪在近年来的市场策略上强调透明和公正,向消费者展现了负责任企业的一面。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企如何在提升技术、优化服务的同时,确保价格策略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将是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这场关于价格战与道德竞争的讨论,或许将成为企业调整战略的重要参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