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消息,中国工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近日的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关于5G技术发展的最新看法。据他分析,尽管从技术层面来看,5G在频谱效率和单位能效方面均显著优于4G网络,但在消费者的实际应用体验中,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显著的感知差异。
邬贺铨院士指出,用户在使用移动网络时流量确实呈现出倍数增长,但这一增长并没有有效转化为运营商的平均收入提升(ARPU值),即5G的商业红利并未达到预期。他进一步阐释了5G网络的现状,尽管理论数据显示5G的下行速度是4G的七倍,上行速度则将近三倍,但在消费者常用的应用场景中,这种速度上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用户体验的实质变化。
邬贺铨提出,5G发展至今,虽然市场上存在一些确实需要5G特性支撑的应用场景,但相应的5G网络能力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却往往不足。而对于未来的6G技术,邬贺铨对其充满期待,并预测6G将不仅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而且将为包括平台企业、物联网企业、终端企业在内的更广泛产业创造更加丰富的创新土壤和商业机会。
在谈到6G技术的未来发展时,邬贺铨院士特别强调了6G对于标准化的重视,他认为6G技术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性,需要国际社会在高水平标准上达成更一致的共识。他明确表示,单打独斗无法制定出令人满意的标准,而应通过集思广益、广泛交流合作来推动6G技术的发展。
尽管5G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阶段,邬贺铨院士的观点已经指向了下一代通讯技术6G,他期盼6G能够真正做到多元化、个性化,不仅要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于终端、网速、频谱、智能、安全、时延的需求,更要创造出全新的价值和体验。通过他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需要更多地考量用户需求和实际体验,同时,通信行业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开放合作,共同为未来的6G技术发展制定标准,共创全球通信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