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CMO许斐遭抖音AI误判:现实中的“真假”困惑


6月28日消息,今日,小米集团CMO许斐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称自己发布的视频内容遭到了抖音的误判,被系统自动标记为“疑似AI生成,请谨慎鉴别”。对此,许斐感到十分无奈,直呼“把我整不会了”。

许斐在微博中写道,“好多人问我到底是不是AI生成的,真的把我整不会了。看来在这个AI技术盛行的时代,做一个真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他特地在视频截图上用红圈标注了抖音系统的警告信息,并配文道:“请问红圈标注处,为什么就‘疑似AI生成’了?判断依据是什么啊,求指导”。

这一事件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网友戏称:“颜值太高的人都会被这么认定吧!”还有网友从技术角度猜测,“这应该是根据形体动作、语言情感、周边环境等机器综合‘判断’出来的吧?”更有网友调侃道:“我看你这个截图也觉得像AI的。”

实际上,抖音并非第一次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误判”。早在去年5月9日,抖音就明确要求发布者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显著标识,以防止用户产生混淆。今年5月份,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旗下的国际版应用TikTok也宣布,将对所有AI生成的内容、视频、图片进行自动标记,目的是防止误导观众。

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是为了应对当前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复杂问题。随着AI技术的进步,各种AI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即使是人类肉眼,有时也难以分辨真实性,更遑论通过算法和程序来进行自动判断了。因此,误判在所难免。

许斐的经历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在数字世界的不断进化中,如何更准确地识别和鉴别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市面上的AI检测算法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显然还不足以完美应对实际情况中的复杂多变。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AI技术在识别方面的局限性。虽然机器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进行学习和判断,但实际上,对于一些细微而复杂的人类情感和行为,AI系统依然存在理解和判别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技术与人类的配合,提高鉴别的准确性,成为下一步重要的方向。

总的来说,许斐的遭遇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案例,更是现代科技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真实挑战。希望未来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服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