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多个电动车品牌的宣称续航与实际情况的差距成为热议话题。小鹏P7车主王先生向媒体反映,他在春节期间驾驶该车型时,续航里程远远达不到官方标称。他称,“开了不足350公里就没电了,只能把车推到路边求救。我算了一下,实际续航里程大概只有官方宣传的55%。”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类似的续航问题在多个电动车论坛上频繁出现。欧拉好猫车型的车主在论坛中吐槽,宣传的续航里程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尤其是在冬季。一名车主表示:“冬天的时候,下雪影响更大,打开空调供暖后,续航能力能下降50%至60%。”这样的情况使得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冷天使用车辆时感到非常焦虑。
在购车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会向消费者介绍车辆的CLTC(中国轻型汽车测试循环)续航数据,有些比较诚实的销售会透露WLTC(全球轻型汽车测试循环)续航,或告知实际续航可能仅为宣传数字的70%至80%。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具备分辨复杂续航参数的专业知识,他们通常是在真实驾驶情况下,发现汽车的里程并未达到企业宣传的数值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此现象,专家表示,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何时可视为厂家存在续航虚标行为。由于缺少标准化的百分比门槛,当车主发现问题并寻求法律途径维权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
电动汽车续航能力是车主非常关心的一个性能指标。在宣传中高调标榜的续航里程往往成为吸引眼球的卖点,但若宣传与实际出入过大,不仅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更可能损害品牌信誉。业内人士指出,提高续航测试标准与实际道路条件的符合度,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能够给消费者一个更真实的购车参考,还能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诚信经营应成为所有车企普遍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