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电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池技术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被广泛关注。4月11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宣布,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们成功解决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在大型车载电池制作工艺中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硫化物软包电池叠片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
固态电池因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以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一直被认为是电动车电源技术的下一个方向。传统的有机电解液电池存在寿命短、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而固态电池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固态电池家族中,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由于其高倍率和高能量密度的特性,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电源的理想选择。这不仅吸引了全球车企的眼球,也促使它们纷纷宣布相应的量产计划。
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介绍,他们的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小组制造出的多层叠片软包电池表现出色。经过30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电池的容量几无衰减,显示出极佳的循环稳定性。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技术的产业化,研究所正在加快研发和验证工作的步伐,计划在2026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
而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团队也并未闲着。他们已经建立起了全固态电池的小试制备生产线,并成功开发了高电压、长寿命的软包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在1000次循环测试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2%,这一结果表明电池具有长期稳定的输出性能。目前,该电池仍在继续接受更多严苛的测试,如在4C倍率下的放电能力测试。按照丰田设定的标准,电池需要在1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80%以上,即可被视为满足工业应用标准。
此次技术突破的意义重大,它将进一步加快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行业的应用步伐,意味着未来的电动车将更加安全、高效,能够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短的充电时间。随着中国科学院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这一贡献,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如无意外,我们将在不远的将来见证电动汽车市场因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而带来的变迁。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成果,正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的最新证明。